当前位置: 首页 > 核心优势
2020/06/23
中医文化博大精深,观古代医书不难发现,中医更讲究辩证施法,采取防治相结合的手段,并配合多种剂型对症调养。说到剂型,不得不提古代八大剂型,膏方就是其中较为特别的一种,下面就随康瑞的医师一起学习一下。
膏方也被称为膏滋或膏剂,膏剂是半固态的流状体,所以会让人联想到外敷的膏药,其实膏方不仅可以外敷,还可以内服。外敷膏剂为中医外治法中常见剂型,是将药粉与适当的基质物混合成药膏,涂于皮肤表面,主要用于溃烂、中毒、止血等病患。
内服膏剂才算得上名副其实的膏方,因煎服与传统的汤剂类似,所以也被认为是“汤剂”的升级版。需要区别开来的是,煎膏是药材浓缩后的精华物,多种食材多次煎熬,蒸发掉多余水分,去粗取汁,加阿胶、黄酒、炼蜜等辅料制成半流状物。这种流状物具备一定的粘性,能长时间保留体内,达到滋补作用,适合体虚之人或慢性病患者。
膏方的起源与发展史
中医膏方传承上千年,《黄帝内经》是zui早记载膏剂的医书,马膏就是其中之一;《金匮要略》中也记载了大乌头膏、猪膏发煎的内服膏剂。
早期有关膏方的完整组方是以膏药命名的,1972年甘肃武威县出土的《武威汉代医简》中就记载了百病膏药方、千金膏药方、妇人膏药方这3种。与《五十二药方》和《黄帝内经》中的膏方比较,《武威汉代医简》中的膏方含有详细的药材名称,外敷内服均可,有治逆气、润喉、治疮等作用。
到了晋代,膏方的运用开始由外敷发展到既可外敷亦可内服,兼具内外并用之法。《肘后备急方》在“治百病备急丸散膏诸药方”中收藏了7种剂方,其中五毒神膏、陈元膏、虎骨膏等均可外用内服。上述的这些膏剂主要目的还是怯邪疗疾,并没有补益调养作用。
南北朝时期,陶弘景在《本草经集注》中也明确指出“煎膏”为内服的药剂。唐朝以前,膏大多以治疗为主,而且内服外用都可以,到了唐朝,膏开始用于养生了,杨贵妃钟爱膏方,常用于补血养颜,维持美颜常驻。诗中也有记载:“铅华洗净依丰盈,雨落荷叶珠难停。暗服阿胶不肯道,却道生来为君容。”说的就是杨贵妃食用阿胶膏保持风华美貌的秘诀。
宋代的膏已逐渐代替煎服药,延续了唐朝风格,用途已更加广泛。比如《圣济总录》中的膏方兼具治病和滋养的作用,而且已经开始用蜂蜜收膏。《御药院方》记载的太和膏制作工艺与现代相差无几。
发展至明清,膏方已非常成熟了,主要表现在命名正规,制作流程规范,品种繁多这些方面。这个时期的中医药文献都被作为临床试用,延续至今依然经久不衰,如龟鹿二仙膏、琼玉膏、霞天膏、补精膏、黄精膏等。
现代的膏方更是丰富多彩,在前人的经验上取其精华,摒弃对人体有伤害的药材,取药食同体的原料组方,具有补气养血、肾肝同补、利脾养胃等作用,更符合当代人的养生需求。